慣行

不都是達摩嗎?

牆壁張掛一幅老友的畫作——題了字的半身達摩像,作者俏皮地在達摩鼻頭畫上一隻不知名昆蟲。達摩的雙眼集中在鼻頭上,不知想啥?

達摩半身像有不同層次的墨色,不知名小蟲身上,點上丁點色彩,這幅畫似乎掛在牆遠超過二十年了。當年,達摩面壁的年限恐怕不到二十多年吧!好有定力的半身達摩。而,我這般隨機欣賞也超過二十年,因為是牆面唯一的一幅畫。

但是,今天就有特別不同的感受,發現這半身的達摩,似乎用他的眼尾正偷偷瞄著,瞄著整個空間,當然也瞄著我二十多年,瞄著「你們」在想些什麼?「我」,只是作者把「我」畫成這模樣,又讓「我」掛在這牆上超過二十年。有一天,若看「我」不爽,把「我」塵封起來,不再掛「我」在牆上,「我」仍是看著小蟲,一語不發。

好友的另外一件戲作,也是畫達摩,卻是全身像。很直接題誌兩個字:「面壁」。只是達摩禪坐於畫面左下角,其餘十分之九的空間,全用墨色填充,但見達摩座像一身紅衣。墨色落筆渲染了無限想像空間,不像是在一個洞穴中,呈現的是已脫離洞穴景象的侷限。此外,落款「面壁」二字,又達摩紅衣座像拉回洞穴遐想裡,運用頗巧妙。不過,太多人看見此畫,總會自然唸出「面壁」二字,卻不再多想。

因為達摩面壁,理所當然,有什麼好想。通常想的是該畫作是否出自名家之手?能賣多少錢?當然,越貴越值得珍惜,更該為將來增值而更好好的保存。達摩為何面壁?早就拋至九霄雲外。有錯嗎?當然沒有,再自然不過了。

第三幅還是達摩,卻極少見有如此畫的達摩。隨意坐像,一腳盤於蒲團之上,一腳曲立於蒲團;一手隨意搭在膝蓋上,另一手肘搭在膝蓋上輕鬆垂下,雙眼沒有情緒的平視。仿若夏日的午后,一群人躲大樹下乘涼、磕牙,少說總有二、三人會這樣坐著,無非就是舒適。此幅畫作,不免俗也題誌了一堆字,書寫「有時候畫達摩皆以蠻子象形之,實在大不敬。今我以出凡入聖的人樣為之,因為達摩祖師是很真實的人。」

一幅畫作是雅是俗?見仁見智。但是習慣如何看一幅畫,還是有一個通識的標準,只要一個標準,便難免以「習慣」看畫。這三幅畫同樣掛在牆面,唯有第一幅看的人多,原因不是夠吸引人,而是名家之作。第二幅畫意境被評論最多,因不是名家,可評論的空間自然就大。而,第三幅是名家之作,題字上書其看法,通常焦點就不在畫,而在所題之字。

縝密想想,有這樣的結果巧妙。然,不都是達摩嗎?


知識不等同於瞭解

又是一個靜到不行的午夜。該睡的人們都睡了,除了娃娃(長青村的一隻老狗)仍圈臥在她最愛又始終佔據的那張老舊回收藤椅上,有時還不經意地抖動那略嫌雍容的身軀。其實,她也睡了,唯一還沒睡的是書和我。

不知何時養成這個習慣,只要是能與其(書)神交聊天的「書」,總能徹夜「長談」,痛快淋漓。「長談」是「對話」的一種,只是沒有聲音,全憑文字。這時方留意書頁為什麼總留些空白,例如上下左右的留白處,迸發某些感觸,不免握著筆寫些「對話」。抒解書冊傳遞的彼此不同看法或是所感的心得。

「知識不等同瞭解」,靜夜中,這段文字脫口而出。夜實在太靜,娃娃似乎略被驚醒,緩緩張張雙睛,無意識望了望我這位主人:「吵什麼?」(微笑的我是這樣認定的),慢慢換個姿勢,繼續她的春秋美夢。

當下,不經意伸手摸索桌邊的辭典。心中想著「知識」是什麼?「瞭解」又是什麼?這些原先字意都是耳熟能詳的兩個辭彙,不知現在是睡是醒神交的這位作者,何出此言?不厭其煩慢慢查閱每一單字的註解,恍然有悟。「知」當名詞解,為所知道的事物,例如知識。當動詞解,有明白、瞭解的意思,例如賞識。而「識」當名詞解,有見解之意;當動詞解有辨認的意思。而「瞭」呢?原來是形容詞,眼睛明亮謂之瞭。「解」字的單字解釋,當名詞為意識,例如見解。當動詞是剖析。

翻完辭典,讓思緒略做停頓,隨手闔上辭典,順勢放回原處,心想我們都處在一知半解之中。就如面對三幅達摩畫作,也身陷一知半解之泥沼。知識是學問,但有學問並不全然的瞭解知識。


破除慣行的窠臼

憶及數年前長青村的一段往事,某個參訪團體看完電視播放的長青村介紹短片後,進入了長青村的解說現況。當然一定會彼此互動討論,當時,有人提出一個非常專業問題。長青村是以長者生活為主的空間,為什麼沒有「無障礙空間」。頓時,全場眼巴巴的望著台上的解說者,等待她來釋疑。解說者不疾不徐反提問道:「無障礙空間真的是健康老人需要的嗎?」台下參訪團體成員們點頭如搗蒜,幾乎百分百同意是需要的。

接續,解說者仍繼續以同樣問題一次又一次提問,台下的反應仍是全數點頭。解說者再問第三次,台下的反應依舊相同。這解說者也很鐵齒,同樣問題連續問了第四次。台下還是反應一致。再問了第五次,感覺得出台下一小部分參訪者,開始產生不同的反應。可能是感覺這位解說者煩不煩?同樣一個問題連問五次了。解說者並沒有理會台下發出隱隱的不耐煩。繼續第六次的提問,直到第十次的提問同樣的問題,也不知是台下參訪者已全然不耐煩了,而完全沒有反應,還是已經覺得這樣的提問無聊透頂,就不給予任何反應。

總之,全場沒有任何反應,解說者看了看大家,接著強調:如果無障礙空間對一個健康行動自如的長者來說,會幫助他們加速退化,你們同意嗎?整個空間剎時鴉雀無聲。只能感覺所有的參訪者彷彿若有所思,卻又不置可否。一陣寂靜之後,有人開始打破了寂靜,首先發難,提出自己怎麼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?而一直認定無障礙空間本來就是所有老者需要的。頓時更多參訪者陸續加入討論,但,聚焦環繞在「適不適合」的角度上。

問題不在於「適不適合」,而是「一知半解」,以及「知識不等同於瞭解」。因為知識習慣的思緒使然,我們稱之為習慣的思維,簡稱「慣行」吧!

[菩提長青村] 手作豆腐坊紀錄
2019-09-20
獨立特派員 第614集 (震後二十年‧菩提長青村)
2019-09-20